随着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高原训练这一全新的训练方法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关于高原训练的争议也从未平息。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提高人体的心肺耐力。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如高原训练会诱发运动员肌肉力量下降、易于疲劳、高原反应等一系列不利影响。但高原训练的利大于弊,这是普遍性的共识。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反兴奋剂组织对兴奋剂打击力度的不断增加,学者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高原训练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60多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于全世界五大洲,学界对高原训练的关注度又再一次聚焦。不同的高原训练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但目前,国内外在《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领域还缺乏专业性的线上课程,为此,本课程立足国际前沿,强强联合,打造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实践能力过硬的课程团队,就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和总结,旨在为高原环境下的普通大众、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专业指导。
课程目标:
本课程紧扣“立德树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办学定位,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中“聚焦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从事专项训练教学实践技能。”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层面,掌握高原训练基本理论及前沿;提升学生利用高原环境、实验技术科学研究能力。
2、能力层面,“会做”:能够独立制定高原训练计划,熟练使用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分析数据;熟练使用课程虚拟仿真软件,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会教”: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进行高原训练教学;“会用”:能将高原训练实验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运动训练中,提高运动成绩。
3、素质层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集体主义情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践行“更快、更强、更高”的奥林匹克精神,提升师德修养。
课程设计原则:
1、课程采用了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实践操作、虚拟仿真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通过“学-练-赛”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程采用了“以案说教”、“PBL分组”、“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凸显了课程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同时,课程教学团队优势互补,有来自高校的教师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高原训练实践专家组成,实现了“体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