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研究和设计复杂工程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是自动控制理论(1)的后续课程,讲授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系统介绍基于状态空间描述的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
与系统建模及分析有关的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变换和特征值规范型,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预解矩阵和矩阵指数,渐近稳定性,状态的能控性和能观性,能控性及能观性的判据和规范型,系统的标准结构分解,由状态方程导出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和能控能观性的关系,传递函数的实现和最小实现,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反馈对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影响等。
与系统综合有关的内容包括基于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状态的全维和降维观测器,用变分法/极大值原理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线性系统二次型指标最优控制问题,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概念,李雅普诺夫间接法和直接法等。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与控制理论相关的课程的高校之一。20世纪60年代之前在自动控制系、电机工程系、动力机械系等由钟士模、吴麒、郑维敏、方崇智教授等开设了控制理论或调节原理课程。自70年代建立自动化系后,全校多数研究、讲授控制理论的教师集中到自动化系。该课程一直是自动化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系的历届领导十分知识课程的建设。自动化系成立后,首先由吴麒、郑维敏、方崇智教授组织、讲授全系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后由郑大钟、戴忠达、王诗宓教授继续组织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建设,并于1990年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一开始,全系学生分几个大班修读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后来由系教学副主任统筹协调,首先做到全系分班授课,统一考试;然后逐步做到全系统一授课,统一考试。而且在90年代,就进行英语授课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在此期间,出版了两套教材。吴麒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采用“数学描述统一,工程处理分开”的方法妥善地处理经典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戴忠达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则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统一编写。吴麒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也一直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教材之一。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扩展学生知识,本课程一直选用最新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原文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期间,吴麒、王诗宓教授完成了《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的编写出版,其中删除、简化了一些陈旧或单纯计算作图的知识,增加了与学科新成果有关的章节。《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于2007年和2016年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
Overview
Syllabus
- 第1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1)
- 1. 状态、状态空间、状态空间描述
- 2. 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一):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空间表达式及传递函数阵
- 3. 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二):组合系统的空间表达式及传递函数阵
- 4. 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三):系统的时域描述及状态空间表达式(一)
- 5. 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四):系统的时域描述及状态空间表达式(二)
- 第2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2)
- 1. 由模拟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一):基于串并联分解
- 2. 由模拟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二):基于部分分式分解
- 3. 由模拟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三):基于积分器串+常值反馈
- 4. 系统的等价变换及其应用(一)
- 5. 系统的等价变换及其应用(二)
- 第3周: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 1. 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一):齐次方程
- 2. 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二):非齐次方程
- 3. 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性质及算法(一):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
- 4. 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性质及算法(二):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
- 5. 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性质及算法(三):状态转移矩阵的算法
- 第4周:状态变量的能控性和能观性(1)
- 1.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定义(一):能控性与能观性
- 2.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定义(二):能控性概念
- 3.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定义(三):能观性概念
- 第5周:状态变量的能控性和能观性(2)
- 1.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判据(一):状态能控判据形式之一(模态判据)
- 2.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判据(二):状态能控判据形式之二(代数判据)
- 3.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判据(三):状态能观判据形式之一(模态判据)
- 4.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判据(四):状态能观判据形式之二(代数判据)
- 5. 对偶性原理
- 第6周: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1)
- 1. 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结构(一):能控状态分解
- 2. 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结构(二):能观状态分解
- 3. 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
- 4. 实现问题、最小实现(一):单变量系统的能控实现、能观实现
- 5. 实现问题、最小实现(二):多变量系统的能控实现、能观实现
- 6. 实现问题、最小实现(三):最小实现问题
- 第7周: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2)
- 1.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
- 2. 反馈对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影响
- 3. 极点配置算法(一):极点配置算法
- 4.极点配置算法(二):极点配置举例
- 5.极点配置算法(三):极点配置算法
- 6. 状态空间中系统的镇定问题
- 第8周:状态观测器
- 1. 状态观测器的基本概念
- 2. 全维观测器的设计
- 3. 降维观测器
- 4. 重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 5. 扰动量的观测
- 第9周:抗外扰控制(1)
- 1. 基本概念
- 2. 对外扰的完全不变性
- 3. 输出对外扰的静态不变性
- 4. 状态和外扰可直接测量时的抗外扰控制
- 第10周:抗外扰控制(2)
- 1. 带观测器的抗外扰控制
- 2. 常值扰动下的鲁棒抗外扰控制
- 3. 一般扰动下的鲁棒抗外扰控制
- 第11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1)
- 1. 基本概念
- 2. 李雅普诺夫方法
- 3. 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方法
- 第12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2)
- 1.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 2.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 期末考试
Taught by
Qianchuan Zhao, , , , , , , , , ,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