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中,没有什么事情比生死问题更加重大,没有什么比生死之事更能搅动人的心扉。人生过得好不好,人生能否幸福,甚至人生能否成功,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在西方国家,生死教育叫做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属于死亡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并且与医学和社会学也有密切联系。西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经陆续有人开始研究死亡教育问题,并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出版了学术期刊和书籍。近些年来日益在全社会推广普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也有相关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台湾,他们把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本土化为“生死教育”,以防止因中国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而对死亡教育的回避。死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在我国,生死教育正方兴未艾。目前至少有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死教育相关课程,并成立了专业学术组织“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定期召“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还出版了专业学术期刊《华人生死学》。生死教育虽然重在谈死,但其实质是生死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生死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其宗旨就是帮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反思生活,规划人生。
生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帮助人们坦然面对死亡;帮助人们思考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以便使人们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正是通过帮助学习者了解与死亡相关的医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正确看待人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意,正确对待死亡。
16世纪法国作家蒙田告诉人们: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本课程正是要教人们懂得死亡,恰当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以死观生,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良好规划,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活成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