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时任中学数学教师的张景中院士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心理。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探索如何“让数学变得更简单些”,他不仅发现用面积方法讲授几何和三角学颇受学生欢迎,有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还提出了诸如“优化和创新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对几何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性优化”和“寻找高等数学的初等化”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后经新疆、杭州、广州、成都、贵州等地部分中小学校的积极探索和稳步教改实验,基于实验中取得的丰硕实践成果,张景中院士于1989年在《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数学”这一概念。
教育数学与数学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张景中院士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学数学比作吃核桃。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如何砸开核桃壳吃到核桃仁;而教育数学则是研究如何改良核桃的品种,使其更美味、更有营养、更容易吃到。我个人对教育数学的体会是,用更加简单易懂的方式去认识数学、品味数学、改造数学。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更加轻松地构建起较为系统合理的数学知识框架,培养灵活多变的数学思维,提升更为科学全面的数学核心素养,让数学学习更加简单高效、轻松愉悦。而对于教师而言,其核心是“上通数学,下达课堂”,即“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总结,在看似凌乱复杂的众多知识点当中找到那条主轴线,不仅帮自己重构数学知识体系,而且适当改良教学策略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帮助学生减轻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甚至让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