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授课团队由艺术与传媒学院科研与教学岗位各专业优秀青年教师组成,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训练,在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大量学术文献尤其是已被公认的经典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传授具有适用性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前辈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已达到的学术高度,并向学生展示各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动向,以提升艺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
第一章:艺术学研究方法导论(8学时)
主要内容:
第1节:课程导论(2学时):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师资队伍、教学安排,向同学们讲授艺术研究方法的目标与要求。
第2节:艺术学研究方法总论(2学时):讲授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规范,介绍人类学、艺术学等基本研究方法。
第3节:科研步骤与写作规范(2学时):讲授文献查找过程中所必要涉及数据库与期刊,讲授开题报告、独立论文撰写的科研步骤与学术写作规范。
第4节:多学科跨界研究(2学时):介绍跨学科研究、跨界研究等前沿研究内容,介绍艺术教育的师范教育研究现状等。
第二章:文化研究方法(8学时)
主要内容:
第5节:符号学方法(2学时):讲授如何使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符号的各种意义如何表征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介绍索绪尔语言学之后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方法,引入社会文化批评维度。
第6节:叙事学方法(2学时):通过讲授普罗普、托多罗夫等形式主义叙事学批评的基本构型,讲授叙事学研究方法的思维范式,引入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后的格雷马斯矩阵模型,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第7节: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2学时):讲授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精神分析范式,具体以女性主义及其性别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参考文献的行文逻辑为内容,从“拉康学派”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研究路径。
第8节:“后理论”方法(2学时):从后殖民理论出发,介绍全球化、后现代理论之后的21世纪人文学科三大理论转向,包含后人类学、后文学、后电影等多重“后理论”时代的前沿研究方法与思维范式。
第三章:质化研究方法(8学时)
主要内容:
第9节:质化研究基础(2学时):通过案例和理论阐释,介绍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的范式与研究逻辑。解决质性研究方法何时用、为何用、如何用的基本问题。
第10节:田野调查法(2学时):通过案例和理论阐释,介绍田野调查、民族志/数字民族志、参与式观察、自我民族志等方法。介绍田野调查的基本类型、流程、逻辑与操作方法,包括如何进入田野、如何参与实践、如何观察、如何厘清研究者立场、如何做田野笔记等。
第11节:访谈法(2学时):通过案例和理论阐释,介绍不同类型的访谈、焦点小组、口述史、扎根理论等方法。介绍访谈法的基本类型、功能、逻辑与操作方法,包括访谈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编码、如何将访谈内容体现在论文写作中等。
第12节:社会语言学分析(2学时):介绍社会语言学分析的立足逻辑、理论性与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的分析框架与模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社会语言学的分析逻辑和基础的分析框架,学生在课后应能够理解对田野和访谈材料的分析思路。
第四章:量化研究方法(8学时)
主要内容:
第13节:量化研究基础(2学时):介绍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的范式与研究逻辑;介绍量化研究方法中的研究设计基础:测量和抽样;介绍量化和质化研究的区别。
第14节:调查法(2学时):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分享,介绍调查法的历史发展、操作方法及优缺点。包括问卷如何设计、理论模型如何搭建、数据如何清理、如何进行数据的相关性检验等。
第15节:内容分析法(2学时):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分享,介绍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流程,明确哪些“内容”可以/值得被分析,也包括如何进行类目建构、如何进行编码员信度检验、如何进行框架分析等。
第16节:实验法(2学时):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分享,简单介绍实验法的逻辑与基本操作,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因果关系等。此外,介绍如何对量化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