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是由经济学三大基础课之二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过提炼和糅合而成的入门经济学基础课程。其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由本课程主讲教师黄继雷和沈丹青在山东大学校内分别讲授8年和4年,授课学生为经济学院一年级新生(覆盖经济、金融、国贸、财政等所有专业系所),人数每年都在100人以上;《经济学原理》则由主讲教师在校内讲授了2年,学生对象为由政管学院、哲学院和经济学院合办的PPE(政经哲)实验特色班的大一学生,每年人数在25-30人左右。该课程为经济学院的大一学生讲授了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了良好的经济学思维,并切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同时为学习高年级的中、高级宏观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常年反馈良好,校内校外获得了高度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主要特色:
1. 《经济学原理》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受众面广的特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社会学科的刚需,而在线课程平台上可以把这些特点转化为巨大的优势,在短期可以提升我国高校经济学科一年级新生的理论正统性、国际接轨性和基础扎实度,为经济学的进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长期看,可以把过去一百多年经济学家提炼的最根本的经济学原理普及到普罗大众,从而让经济学理论武装到劳动人民手中,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 本课程具有学科融合的特点,并注重提升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分别开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同,《经济学原理》遵从了经济学科微宏观一体、互相印证的世界潮流和学科发展规律,将微、宏观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对已有对PPE政经哲学生的授课中融入了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最终学生能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培养出正统纯粹的经济学思维,并在高阶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吸纳了中国特色,以中国案例和专题的形式,着重提高国情教育、思政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与国内大部分照搬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课程不同,我们的课程在每一个章节和知识点都设计了中国案例分析,并制作了五个中国经济专题,从而使得学生不会脱离中国实际,实现西方经济理论的中国化。
4. 本课程的在线建设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有国际国内背景,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课程教学团队均有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海外名校的全日制博士学位,奋战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并有国际国内的授课经验。一方面,这有利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学生扩展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能够实现双语教学,因此在线课程日后可顺利拓展为国内、国际学生同步使用,有利于提高国内经济学科和教学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优势和竞争力:
一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欧美一流大学的培养方案接轨,保证了学生接收到最前沿最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是教学团队在国内外都有学习和任职的经验,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灵活有效;
三是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逐步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中国案例,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不会照搬西方,而是可以联系中国的国情实际,从而体现出中国特色。本课程的不足之处在于PPE班的成立时间还比较晚,因此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大,另外在线课程建设也是首次进行,后面需要逐步积累经验和完善。
教学目标:
在知识层面,《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框架、学习一系列经济学模型,去理解经济学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释市场机制、参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微观基础、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现象,并分析促进经济增长和平滑经济波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能力培养方面,在掌握一系列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将提高模型建模、数学运用、案例应用的能力,逐步培养起经济学思维,较好的理解经济现实和经济政策。在素质锻炼层面,本课程的学习结合了课堂讲授、作业、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考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10章、32学时):
第一章:经济学原理介绍
1.1 经济学十大原理
1.2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益处
第二章:市场运行机制
2.1 需求和供给
2.2 弹性及其应用
第三章:市场和福利
3.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效率
3.2 消费者选择
第四章:企业生产和市场结构I:完全竞争
4.1 生产成本
4.2 完全竞争
第五章:企业生产和市场结构II: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5.1 垄断
5.2 垄断竞争
5.3 寡头垄断
第六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6.1 国民收入的衡量
6.2 生活成本的衡量
第七章:长期的真实经济
7.1 生产和增长
7.2 储蓄、投资和金融系统
7.3 金融的基本工具
7.4 失业
第八章:长期的货币和价格
8.1 货币系统
8.2 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第九章:开放经济
9.1 开放经济的基本概念
9.2 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模型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
10.1 总需求和总供给
10.2 货币财政政策和总需求
10.3 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