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开展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交融特性。课程应用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不同环境介质(水体、空气、土壤、生物等)的监测站点的选择和设计,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分析、检测,应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可实现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而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科学性,以能力和素养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通过系统梳理环境监测所涉及的繁杂内容,凝练出核心知识点,每个核心知识点以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进行深入浅出呈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同时思考如何应对新的环境问题。微课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巩固核心知识点,是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设计中既考虑基础知识讲授,也注重环境监测发展新趋势融入;既致力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实际监测案例讨论,也注重科研素养培养。
《环境监测》课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从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来看,这门课程并不适合完全线上教学,因此团队提出“课堂互动学习+网络辅助学习”的线上+线下交互学习模式,课程只录制核心知识点,方便学生掌握重要内容,同时通过讨论模块,拓展提升,锻炼创新性的工作思维方式。针对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对监测能力的新需求,课程在根据新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还突出了海洋特色,穿插了海洋监测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贮备海洋环境相关知识,服务社会和国家海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