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业务是实施我国维修制度的重要手段,恢复汽车工作能力、提高汽车完好率、保障交通安全是“汽车检测人员”的工作职责。为助力我国汽车检测行业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岗课赛证,教学团队打造了全新的《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
课程基本信息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是高职本科汽车服务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专科汽车售后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汽车性能检测评价岗位群也是各专业的主要职业面向。
课程结合成果导向、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构建“双师同堂、三阶递进”教学模式,营造“校企协同、实境再现”的教学生态环境,执行学生成长综合评价,培养具有“三精神、三意识”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做到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本课程可以面向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进行线上拓展学习;也可以面向汽车维修检测从业人员,作业务培训或提升职业技能等级;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学习者,学习车辆运行和使用常识,提升在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
课程设计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设计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教学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汽车技术赛项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要求,融入了机动车检测新标准、检测项目的新工艺、新规范。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整车性能检测》,辅以校企合作开发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教学团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接机动车三类检测站的岗位群,以具体检测项目为逻辑起点,倒推教学内容。共设计了围绕汽车性能检测开展的7个项目23个具体检测任务。并在每个任务中实施“学思践悟”的闭环教学过程。
根据专业特色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凝练“三精神、三意识”为本课程的课程思政主线,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课程建设
2011年3月,率先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本课程,2012年3月,全面启动课程教学改革,以项目为导向完成课程建设。并在学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应用。2018年9月,启动本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发。同时在校内教学过程中同步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2022年11月,该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学堂在线等平台同步开课推广使用。
课程实施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接岗课赛证四方面标准及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结果,预判教学难点。
针对在校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借助雨课堂平台,发布车辆检测报告单及企业实际案例,布置诊断评估任务。学生利用教师推送的省精品课在线资源作为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辅以故障案例牵引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法学法;巧妙设计多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每个任务结束后,学生需要总结故障诊断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到大师工作室等第二课堂完成实训室开放项目,在实践中巩固新知提升技能,践行三精神、三意识。
开展多时段多维度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评体系,既满足了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又能实时评估教学效果,形成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8种职业关键能力为主要评价维度的综评体系。
针对社会学习者采用线上教学,提供在线测试、在线反馈、社区讨论、作业批改等学习服务,促进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前,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检测结果分析的逻辑思维较弱,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欠缺。实施改革后能够有效掌握各检测项目的技术要点,能规范进行项目检测和诊断结果的评估,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加深了对汽车检测诊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了学习兴趣,知识、技能、素质三元目标均已达成,整体成绩呈平稳提升,优秀占比达70%以上。
汽车电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课程借鉴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检测维修项目、汽车技术项目等,分别获省赛、国赛奖项。
特色创新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通过故障诊断、检测评估、分析排故等环节,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规范学生实操,如实记录检测数据,严格执行诊断标准,弘扬公正、诚信、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检测站技术员岗位工作流程出发,构建“双师同堂、三阶递进”教学模式,实施以岗位工作案例为教学载体的成果导向教学。教学模式适用性强,已在其他课程推广使用。
校企合作开发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企业案例库、技能证书培训题库、企业现场实境教学视频等资源,在高职院校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中推广使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求真与力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志愿者成立了“大黄蜂”服务队,为教师私家车提供维护保养、故障检修和道路救援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技术技能,同时更好地践行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在实践中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