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讲授区域国别研究的时代要求、基本理念、常用方法、中国思考,主要涉及美国、欧盟、日本、印度、东北亚、东南亚、中东、伊朗、俄罗斯、拉美等国家或地区,讲述各国及各区域的基本情况、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学生通过课堂和研读文献掌握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中国特色国别区域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出发,了解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趣和问题意识。通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跨文化沟通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1、讲授区域国别研究的意义,阐述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讲好区域国别研究的立场和视角;3、讲解重点国家和区域的“四维”知识。
课程强调立德树人对于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教学团队的政治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的交叉融合;强调一般知识传授与名著解读相结合,带领学生进行课上导读与课下讨论,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引领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课程总体特色:
1、教学队伍上,突出“跨学科+多语种”的师资背景特色,课程团队中既有政治学教学科研的师资,又有日本、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师资。政治学学科加深了该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的理论深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拓宽了所涉区域国别的教学体系与实践的广度。课程既有文化和文明的特色,又有对接国家战略与利益的特色。
2、教学内容上,突出民族认同与时代特色,知识体系上,强调“中国立场”,将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贯穿教学始终。例如,在讲授方法与理论时,先讲中国的概念,再讲西方的概念,批判过去区域国别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将知识框架置于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比如,介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理论时,先从古代中国传统思想开篇,突出《国语》、《大唐西域记》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阐释,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在国别与区域分论部分,既从“四维”角度讲解对象国或对象地区,又从中外比较、中外交往、文化文明互鉴的角度,引领学生理性地对待、并运用合适地话语来评价对象国别与对象地区中的关键概念与重大问题,突显课程的民族性与时效性。
3、课堂组织上,突出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的思考讨论、辩论与写作结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区域国别研究实践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课程学习的时代性、时效性。以“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要求最为教学方法与组织的总体指导。在课程总论部分专门向学生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进展,介绍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地缘经济理论、区域治理理论和一体化理论等;在各个分论的“重大战略问题”维度,重点介绍所讲国家和区域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及对接情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深入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海外田野调查法。把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社情民意作为教学案例的重点,从“民心相通”的视角讲解区域文化合作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