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地理》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
目标一:构建文化地理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中华历史、热爱中华文化的内在自觉,养成毕生读书的良好习惯。
目标二:了解地理景观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时空的维度,学会观察分析文化现象,有选择地进行旅游文化尝试。
目标三:培养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通过文化鉴赏和表达,让学生养成刻苦积累,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知识、文化技能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适合作为通识课程体系中“历史与文化”模块的泛专业选修课。
课程任务:通过专题介绍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空间差异分析与时间变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大文化”的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世界上的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从时间的角度,看待世界上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文化的差异和变化过程,从全球的眼光看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掌握文化和地理的关联方法,养成用文化视角观察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学会用不同文化手段对地理阅览的文化表达。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学会文化表达,提升观察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文化观察能力、旅游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不同地理文化现象的个性表达能力。
三、主要教学内容
1、绪论
2、文化的涵义及特征
3、地理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4、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6、中国区域文化的地域特征
7、中国节庆文化的地域特征
8、文化行为与地域文化传播
9、全球视域下的中国文化
四、主要教学方式
理论讲述、主题讲座、专题分享、现地考察等。尤其是鼓励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按照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多进行实地考查,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特点,尝试有特色的个性文化表达。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大学语文》《中国通史》《中学地理》等课程与本课程有先修关系。建议同学们在选修本课程前,先阅读中国历史、驻地省市历史、家乡的历史等相关材料,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料,整理自己曾经的旅游照片、游记、心得体会等相关材料,在学习本课程时,尝试理解你关注的地理景观、历史事件等与文化的关联关系。
本课程希望同学们对世界通史也能够有概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