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临床基础课程,为中医相关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拓宽临床各科诊疗手段,提供针灸优势病种的非药物疗法。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主要病候;腧穴的基本知识、定位、主治和操作要点;针法、灸法、罐法的基本知识、适应症与操作练习;针灸治疗原则及处方规律、针灸治疗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法等。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一、课程目标
掌握经络腧穴理论、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配穴规律,用以治疗各科病症。
二、主要内容
经络、腧穴的概念,经络的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临床各科病症的针灸治疗。
三、选用教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主编:梁繁荣、王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
四、课程教学模式
1.经络腧穴学部分采用“读-讲-练”模式
“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理论或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教材和课外书籍。“讲”,就是鼓励讲述学习心得,表述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全班讨论。“练”,包括学生相互对练和课外的图册练习。
2.刺法灸法学部分采用“教练合一”模式
所谓“教练合一”模式,就是将刺法灸法学讲授课与实验课融为一体,不再单独开设实验课,学生分成20人左右的小组,讲授课和实验课都在实验室完成,每次授课采取“三三制”,即1/3时间讲授理论或操作要领,1/3时间观看影像操作,1/3时间由学生操作实践。
3.针灸治疗学部分采用“传统与PBL结合”模式
该模式以系统讲授为主,但对于针灸的一些优势病种(如中风、面瘫、头痛、不寐等)则采取PBL教育,基本程式包括: = 1 \* GB3 ①构建病案情景。整理典型病案,呈现基本病案情景;②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系列亚类问题,包括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分型、理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治法、针灸治疗思路(针灸处方、方义分析、加减用穴、操作方法)、研究动态等;③学生自学。将学生分为3-4个小组,每组负责1-2类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去查阅资料,归纳总结④课堂讨论。每组指定1名发言人主讲,其余同学补充发言,全班讨论;⑤总结归纳。教师评述各类观点,答疑解惑,形成共识。
Overview
Syllabus
- 第一章——经络总论
- 第一节 针灸学的定义、特点和对外传播
- 第二节 针灸学的发展简史(一)
- 第三节 针灸学的发展简史(二)
- 第四节 针灸学的发展简史(三)
- 第五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 第六节 十二经脉
- 第七节 奇经八脉
- 第八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腧穴总论
- 第一节 特定穴之五腧穴
- 第二节 八脉交会穴
-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
-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腧穴
-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
- 第四节 手阳明大肠经的重点腧穴
- 第五节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
- 第六节 足阳明胃经的重点腧穴
- 第七节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
- 第八节 足太阴脾经的重点腧穴
- 第九节 手少阴经脉的循行
- 第十节 手少阴心经的重点腧穴
- 第十一节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
- 第十二节 手太阳小肠经的重点腧穴
- 第十三节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循行
- 第十四节 足太阳膀胱经的重点腧穴
- 第十五节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
- 第十六节 足少阴肾经的重点腧穴
- 第十七节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
- 第十八节 手厥阴心包经的重点腧穴
- 第十九节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
- 第二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的重点腧穴
- 第二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
- 第二十二节足少阳胆经的重点腧穴
- 第二十三节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
- 第二十四节 足厥阴肝经的重点腧穴
- 第二十五节 督脉的循行与腧穴举例
- 第二十六节 任脉的循行与腧穴举例
-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 第一节 针灸体位的选择
-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 第一节 进针法
- 第二节 行针手法
- 第三节补泻手法
- 第四节 艾条灸
- 第五节温针灸
- 第六节 拔罐
- 第七节 滞针
- 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
- 第一节 针灸的配穴方法
- 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
- 第一节 中风的辩证要点
- 第二节 中风的针灸处方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面瘫的现代用穴规律
- 第四节 头痛的分经论治
- 第八章 技能操作
- 第一节 腧穴点穴操作
- 第二节 刺灸法操作
- 期末考试
Taught by
Fanrong Liang, Fang Zeng, Ping Wu, Yihui Zhu, Jie Yang, Haiyan Zhou, and Jiao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