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势不可当,新兴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经济和制造产业格局正面临新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我国制造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是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大而不强,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压力。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知识和技术创新,只有通过制造形成新装备才能转变为先进生产力。许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是围绕与制造相关的材料、工艺、装备和经营服务进行的。 可以预计,未来20年,我国制造业仍将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将更加注重提高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重大装备集成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展方式,提升全球竞争力,基本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先进制造技术是集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科学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众多技术的交叉、融合和渗透而发展起来的,涉及制造业中产品设计、加工装配、检验测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技术。
人类社会在步入新世纪同时也逐渐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动态的变革时期,制造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因而,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制造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需要的重要支撑,成为加速高新技术发展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助推器。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解决问题能力。先导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与CAD》,后续课程为制造类相关专业课程等。
课程目标
借助校企岗位能力分析,学员通过对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及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掌握现代化加工制造工艺、机械产品质量检测、电气控制与PLC等专业知识,具备机械产品加工工艺制定、自动化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等现场技术应用能力,从事机械产品的加工工艺制定、工装设计、自动化生产设备运维、机电设备维修与调试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以新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和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标准,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导向组织内容。按照认识结构、明白原理、操作和应用的学习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重组和分类,选取了数十个教学项目和设计教学任务,课程共计60学时
成员构成
团队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信息化素养高。团队共8人以中青年为主,其中专职教师6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100%;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人,讲师(工程师)3人;
课程主持人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持人,2项省级教改课题主要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团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高。以山东省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名师工作室引领,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励11项;2名兼职教师分别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教学组织安排
以“强实践、重应用”为课程内容组织理念,强调“理论知识为基础,现场教学为主体,工程案例为特色”。课程各项目均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典型任务,
拓展知识项目紧贴科技前沿,动态更新。包含多家先进制造技术企业中的典型工作案例数十个,同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每年进行动态更新。
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利用“学堂在线”MOOC+云班课实行线上或者在校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全程记录学习者学习轨迹。
特色创新
(一)以岗位重构教学内容,工作任务全贯穿,课证岗无缝对接
将职业资格证与“1+X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理实一体化”交叉设计授课内容,利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了课、证、岗无缝对接。将爱国主义情怀、科技报国理想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二)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入教学,与时俱进,育新时代智能人才
追随最新AI、VR等前沿科技,引进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机器人,把智能视觉机器人的应用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机器人视觉开发业务处理流程,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技能智能人才。(建议:选取《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7.5丹麦智能AMR激光自主导航移动机器人部分内容)
(三)课岗证考核指标融合评价,闭环控制,开展全过程多元评价
重组与优化相关岗位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与“1+X”证书大纲的考核要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诊改,建立全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考核评价体系。
希望大家一起投身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