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230121203
课程名称
建筑结构
课程类别
B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学分
4
计划课时
64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适用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执业资格证书
注册建造师
职业技能
等级证书
“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
“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建筑施工类岗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具备进行构件承载力计算和运用BIM技术识读结构施工图纸的能力,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有匠心”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课程以《建筑力学》为先修课程,同时以《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为后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建筑行业施工岗位对数字建造新技术的需求,将“匠心、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的工匠品质,“精准点”对至结构构件设计和承载力计算的知识点,持续延展渗透至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主线,进而辐射到岗位核心能力(识读结构施工图纸)的各方面,以培养“优秀施工类人员”为导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根据施工类人员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将“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规则、建造师执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及“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大纲融入课程内容,进行“岗课融通、课赛融通、课证融通”,以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为依据,选取柱、梁、板等典型工作任务,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重构为建筑结构基础知识、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五个教学项目,对应64个教学任务。
三、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历程
(二)课程建设团队
本课程由二级教授赵霞博士领衔的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山东省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及合作企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负责人任昭君副教授、主讲教师杨会芹教授、李莹雪讲师、卞晓雯副教授、孙金芳副教授、张晓霖讲师、企业导师王倩高级工程师。
(三)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团队科学规划制作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有教学视频资源66个、二维动画33个、三维虚拟仿真32个、虚拟仿真现实场景漫游19个,课程思政案例11个,拓展实体项目7个,并配套有作业测试、电子课件、讨论答疑等丰富齐全的课程资源,总资源量达367个,其中视频类资源占比64.8%。
利用校内应用平台建立知识图谱,基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点关系,可以进行深入的关联分析,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和依赖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关系,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条跨越多个知识点的最短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尚未掌握的知识点,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路径,帮助学生有效地填补知识空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实施
课程基于滨州职业学院“1#教学楼”实体工程项目,遵循“能力渐进”的学习规律,开发了5个教学项目,64个任务单元。每个教学项目从项目导学中的育人导航和知识导图开始展开,依次通过知识点的讲解视频、演示文稿、动画演示、虚拟仿真、作业测试和互动讨论进行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每个教学任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环节。
五、教学环境
滨州职业学院建有智慧型教学环境,校内80%教室安装完成智慧黑板,拥有智慧型录播教室5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要求。校内外实训条件完善,校内,建有黄河三角洲第一实训广场和第二实训广场,包括黄河三角洲BIM工程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教育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建造协同创新滨州市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实训基地以及山东省土木工程科普工作室等。校外,与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滨州建筑产业现代化职业教育联盟。
这些功能超前、用途多样的教室和先进的技术条件以及丰富的资源,助力进一步加快《建筑结构》在线课程建设步伐,更好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六、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师教学能力,团队教师在山东省教学类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近5年,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山东省教改项目6项,教学成果奖多项。
2. 学生综合能力增强
近两年学生的课程成绩显著提高,平均分由72.5分提高到86分。企业对实习就业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了1.5%,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17项,“1+X”证书通过率提高了10%。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资源建设+配套的数字化教材+系统的思政案例为建设目标,带动我院其他领域的课程建设。省内外多所院校引用本课程作为学分课或校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