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以“历史与理论相结合、思想与现实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高雅与通俗相结合”为特色,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根本目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专题,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课程实施“转客为主”教学模式,即通过设置多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化,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化,由“以听为主”向“听说读写行并重”转化。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实现“六化”: 一是“化耳为口”,即不仅要听,而且要说;二是“化目为手”,即不仅要读,而且要写;三是“化知为行”,即不仅要求知,而且要践行;四是“化外为内”,即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养;五是“化隐为显”,即将隐性的素质转化为显性的成果;六是“化人为己”,即将他人的素养转化为学生自我的素养。
Overview
Syllabus
-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 第2节:毛泽东思想
-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 第1章之师生问答
-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第2章之师生问答
-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第3章之师生问答
-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 第4章之师生问答
-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6章之师生问答
-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 第7章之师生问答
-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8.3.3全面依法治国
-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9.2.1文化传统
- 9.2.2民族情感
- 9.2.3历史任务
-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第9章之师生问答
-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 11.1.1国家富强
- 11.1.2民族振兴
- 11.1.3社会和谐
- 11.1.4人民幸福
-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 课程感受
- 课程感受大家谈
-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 期末考试
Taught by
Wuzhong 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