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针对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之一,以人体断层影像为导向,以断层影像中的人体结构为学习研究对象,剖析断层影像中人体组织及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组织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将人体断层解剖基础与临床断层影像表现有机结合,为医学影像学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架起一座桥梁。本课程修读学期为第五学期。综合实验活动主要通过观察识别正常人体头部颜面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会阴、四肢大关节、脊柱区等不同部位的连续横断层、冠断层、矢断层等不同方位断层标本上的组织器官结构及其对应的断层影像(CT、MRI、USG),促进学生思维逐步实现从断层实物向断层影像过渡跨越转换,达到断层影像与断层实物之间实现紧密互联,并为后续学习疾病影像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介入诊疗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可追溯至14世纪,1316年意大利解剖学家Mondino De΄ Luzzi 制作第一例人体断层标本,Vesalius、达·芬奇等绘制了人体断面解剖图,但限于落后的断层解剖标本制作技术断层解剖学发展缓慢。1818年荷兰解剖学家Riemer发明了冰冻切片技术,断层标本制作技术得以完善,1859年俄国解剖学家Pirogoff、1872年德国解剖学家Braune等先后编著人体断面解剖图谱,断面解剖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超声成像(USG)、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断层影像新技术的问世及发展,迎来了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