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有20余年的历史,多位老师精心打造,具有以下特点:
1.聚焦立德树人目标,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国际,追求卓越”的立德育人理念,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近五年,教学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研究团队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将双一流学科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建设,致力于建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推动课程改革
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重视研究生治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的引导。深入挖掘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新安江模型为例,分析比较我国水环境模型模拟发展特征,通过中外模型对比,凸显近4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认真学习习主席关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讲话,鼓励学生们毕业后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基于课程改革的成果获得2016年《优秀研究生课程》奖励。
3.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实践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解析流域水污染发生多源性特征,用讲故事的方式剖析水质模型与模拟在我国流域污染治理的应用成效,将家国故土融入案例研究,对比国内外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典案例,对流域水环境模型模拟技术发展特征点评分析。细化流域模型模拟案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的实际工作中去。强化社会实践与学以致用,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组织参观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通过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4.重视过程管理,推进课程考核改革
主动对接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对高等教育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课程过程的管理,依据科学前沿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增强师生交流互动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新时代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5 重视教材与时俱进和国际化
本课程涉及水质模型,而水质模型发展比较快,软件版本逐年更新,教学中,团队一方面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一方面跟踪软件新增发展趋势和最新版本,及时向学生讲授最新技术发展。广泛吸取国外水质模型教学教材和讲义的基础上,每年完善讲义。
6 教研统一,鼓励学生应用和研究
近年来,教师在讲授中,分享科研中模型试验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模型的实践与应用,鼓励学生在论文选题和科研中,多使用模型去发表论文。近年来,有二十多篇与水质模型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