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ral is learner-supported. When you buy through links on our site, we may earn an affiliate commission.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New Delhi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New Delhi via XuetangX

Overview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第1期选课人数1.75万,第2期选课人数2.75万人,第3期选课人数7800人,第四期选课人数7500人,选课人数均名列新闻传播类课程选课量前列。这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肯定,全心投入后台交流、课程答疑、直播环节,让大家不虚此行。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制造了我们时代最为独特的一道文化奇观——新媒体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要构成和形式是新媒体文化,而要了解和认识当代文化,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生活,掌握和学习“新媒体文化”便成为一门绕不开的“必修课”。


这门课的主题是什么?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主要从文化研究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社交生活。本课程努力给学习者两大承诺——知识承诺和思维承诺。第一,知识承诺是12个知识专题,尝试勾勒新媒体文化研究的知识地图。重点介绍新媒体文化研究的十大理论范式。第二,思维承诺是批判性思维,希望大家能够对今天的新媒体现象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思与警醒,跟新媒体建立一种恰当而从容的关系。


这门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 课程导读

  • 第1讲:走近文化理论

  • 第2讲:新媒体与修辞批评

  • 第3讲:新媒体与符号批评

  • 第4讲:新媒体与性别批评

  • 第5讲:新媒体与消费批评

  • 第6讲:新媒体与仪式批评

  • 第7讲:新媒体与亚文化批评

  • 第8讲:新媒体与空间批评

  • 第9讲:新媒体与技术批评

  • 第10讲:新媒体与身体批评

  • 第11讲:新媒体与全球化批评

  • 第12讲:新媒体文化研究方法


学习这门课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 手机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

  • “双十一”是如何成为一种盛大的节日?

  • 美颜相机究竟有没有“欺骗”世界?

  • 一个围观是如何驱赶另一个围观的?

  • 算法到底是对人的一种奴役还是解放?

  • 10万+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商业迷思?

  • 被窝里面的经济学是如何发生的?

  • 5G给了个体更大的自由还是束缚?

  • 公共事件为什么离不开图像动员?

  • 我们制造的数据又是如何支配我们的?

  • 二维码的世界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

面对这一系列新媒体文化现象或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理论范式进行分析。简单来说,这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十种理论范式,帮助同学们对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具备独立思维与研究能力。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教学团队:本课程为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教学团队的倾力之作。课程负责人刘涛老师是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潇潇老师和李洁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2)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效果显著,获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此外,三位老师主讲的《媒介文化研究》获批广东省精品示范课程,本课程《新媒体文化十二讲》是在《媒介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延伸和探索,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值得肯定。


(3)教学方法:结合MOOC本身的特点,《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侧重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面,重点聚焦当前的新媒体文化现象,努力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方面,本课程强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尝试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统一。


(4)课程荣誉:本课程随机选择的一节《空间实践与权力生产》(选自第九讲《新媒体与空间批评》第一节)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微课组一等奖。


Syllabus

  • 课程导读
    • 第一讲 走近文化理论
      • 1.1 文化主义
      • 1.2 马克思主义
      • 1.3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 1.4 性别与性研究
    • 第二讲 新媒体与修辞批评
      • 2.1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学
      • 2.2 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
      • 2.3 隐喻和框架:话语权争夺的两大利器
      • 2.4 我们时代的概念及其生产秘密
    • 第三讲 新媒体与符号批评
      • 3.1 理解符号:从索绪尔到皮尔斯
      • 3.2 符号背后的权力关系
      • 3.3 网络世界的符号景观
      • 3.4 一个传播符号学批评模型
    • 第四讲 新媒体与性别批评
      • 4.1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主义立场
      • 4.2 身体消费的悖论
      • 4.3 新媒体与女性赋权
    • 第五讲 新媒体与消费批评
      • 5.1 乐观的文化消费论
      • 5.2 悲观的文化消费论
      • 5.3 迷文化与融合文化
    • 第六讲 新媒体与仪式批评
      • 6.1 理解仪式
      • 6.2 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
      • 6.3 互动仪式链
      • 6.4 新媒体仪式批评
    • 第七讲 新媒体与亚文化批评
      • 7.1 亚文化研究概述
      • 7.2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
      • 7.3 亚文化的收编
      • 7.4 亚文化个案分析
    • 第八讲 新媒体与空间批评
      • 8.1 空间与空间认识论
      • 8.2 空间实践与权力生产
      • 8.3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思想
      • 8.4 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
      • 8.5 空间生产的文化后果
    • 第九讲 新媒体与技术批评
      • 9.1 电报:技术与文化变革
      • 9.2 虚拟现实:技术与时空重组
      • 9.3 手机:技术与主体性异化
      • 9.4 微信:技术重塑社会关系
    • 第十讲 新媒体与身体批评
      • 10.1 五种身体形态
      • 10.2 身体的哲学历险
      • 10.3 身体背后的权力密码
      • 10.4 新媒体时代的身体政治
    • 第十一讲 新媒体与全球化批评
      • 11.1 地球村中的媒介帝国主义
      • 11.2 网络外交:全球政治传播的新蓝海
      • 11.3 网络恐怖主义:新媒体分权的挑战
    • 第十二讲 新媒体文化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方法概述
      • 12.2 民族志
      • 12.3 焦点小组
      • 12.4 互动叙事
    • 期末测试

      Taught by

      Liu Tao, Zhang Xiaoxiao, and Li Jie

      Tags

      Reviews

      Start your review of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

      Never Stop Learning.

      Get personalized course recommendations, track subjects and courses with reminders, and more.

      Someone learning on their laptop while sitting on the floor.